第113章 抵报发了-《大明:从建文四年开始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运送到直沽的货物,想要再运送去北平,那只能是用小船。

    相较于运货过来的海船,小船不过是杯水车薪。

    想要用小船把大船的货物都运去北平,怕至少得耗时半月之久。

    这半月当中,这些货物总得寻个存储之地的。

    只要这两项能够完成,那直沽作为北平沟通南地的重要水路枢纽也就达成了。

    把能考虑的建议都说了,秦锋便着手负责军械所的建设了。

    朱棣若没把火器改进之事交给他,他或许还能旁观后之事的发展。

    现在朱棣既把这个事情交给他,哪怕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,他都得把这个事情认真负责起来。

    这不仅仅是完成对朱棣的承诺,更是对后世热兵器的崛起负责。

    毕竟他哪怕只把燧发枪的发明提前,后人也就能早些在燧发枪的技术上面就行改良了。

    正当秦锋领着科学一门的几个门生,带着兵仗局送来的是个工匠研究燧发枪的构造之际,朝廷的抵报便直接送了过来。

    军械所也是隶属于朝廷的衙门,朝廷在分发抵报的时候自也会有他们一份的。

    这抵报是朱棣发了圣旨后,又传了一份送过来的。

    抵报之上只有两个事情,这两个事情还都是当初秦锋曾给朱棣出谋划策过的。

    第一,迁山西太原、平阳、泽州、潞洲、沁州、汾州民一万户实北京。

    第二,置天津卫,屯守直沽,同时在直沽置露屯一千四百所,用来储蓄物品。

    秦锋先行看过抵报后,转手把抵报递给了曾棨等几个门生。

    几个门生把抵报传了一圈后,曾棨率先开口,道:“自恩师回京之后,陛下多次召解学士几个文渊阁大臣询问事关北平的问题,解学士几个大臣所提无非也就是这两种而已。”

    若说文渊阁这几个大臣都支持迁都北平可能性是很小,但若把北平按陪都征询意见,所得结果还是都差不多的。

    秦锋微微一笑,没有太多自吹自擂,淡淡回道:“陛下也曾问过我,这与我的回答也近乎相同。”

    意见能被皇帝采纳,至少说明能与皇帝想到一块。

    秦锋开口,曾棨几个门生除了佩服,自不会有任何怀疑。

    在几人的溜须拍马中,秦锋面露微笑,抬手制止道:“行了,北平之事自有专人负责,我等只需做好分内之事就行了。”

    曾棨几人虽活动于文渊阁这种重中之重的中枢机构,但秦锋平日与他们交流的都是些科学一门的事情,从不会在私下交流朝中之事的。

    即便要交流,那也是在朝廷发了抵报,有了结果的时候。

    这也是对他们的一种保护,他们在那种机密的位置上若连保密都做不到的话,很容易断送政治生涯的。

    秦锋开口,几人便也不再此事之上再过多言语。

    他们在文渊阁只是学习而已,有不懂的问题除了相互商讨,还能请教解缙那些人。

    解缙他们本人并不反感科学外,而且偶尔也会有科学方面的问题请教曾棨他们几个。

    而且,曾棨他们几人作为新科士子中的佼佼者,将来仕途的前途不可限量,与曾棨他们几个交好了,总好过比多个敌人要好很多的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