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九十七章 这也在辽王殿下的算计中吗?!-《洪武大明:吾儿怎么还不造反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这新式学堂修建的速度还是很快的,在农忙之后,很快就招募了数百名的民夫,然后开始修建起来。

    在古代修建这些建筑物,速度还是相当快的。

    因为一般也就一两层,不可能建高层建筑的,当时的建筑学理论也支持不了太高层的建筑。

    再加上地面铺上竹子,只需要用竹子加好骨架,然后用水泥直接覆盖过个两三天,自己就干了。

    有了水泥地的支持之后,建起房屋来,那就更快了。

    所以前前后后的工期,也就不过三个月的时间。

    到了洪武十一年的十二月的时候,这新式学堂就已经完全修起来了。

    而入学的时间,朱启初步定在洪武十二年的二月份。

    距离入学还有两个月的时间,完全可以有足够的时间,让老百姓们考虑要不要来新式学堂,最主要当然还是要给宣传留下时间。

    新式学堂免费自然是不太现实的事情,朱启也没有这个财力。

    虽然他现在身上钱也挺多的,但辽阳好歹也是有四五十万的百姓。

    这要是免费的口子一开了,老百姓的孩子都过来了,先不说新式学堂能不能容纳那么多的学生,就是手底下的钱也根本就不够啊!

    虽然不能完全免费,但是朱启也会给那些贫寒的学子们,出具一些福利的。

    比如说住宿费全免,或者优秀的学生可以减免学费等等。

    不过那都是后期的事情了,现在要考虑的是如何把新式学堂招满学生才是。

    根据朱启一开始的规划,新式学堂的学生容纳人数在三百人左右。

    朱启也很想搞个三千人的大学校,但是没办法呀,自己现在的学校规模不行。

    不要是因为第一,劳动力有限。

    第二,水泥的产量也有限。

    第三,那就是学校没办法建造高层建筑,最高也就两层。

    这样的情况之下,如果要建造容纳三千人的大学校,占地规模也不知道要有多大了,这经费可不是自己能够负担的。

    更何况,辽阳城的百姓数量也不像应天府那样,数百万之多。

    所以三百人的规模已经是朱启觉得非常合适的了。

    而且只是第一期的学生而已,如果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都不错的话。

    那么,后期再扩建学校,扩招人员也是完全来得及的。

    至于老师的话,那不用说的,肯定是自己的工匠团里面抽过来教学。

    那些工匠们现在要身兼数职,一边要制造和研究新式钢铁,还有武器,一边要到学校里来教书。

    他们的任务当然很重,不过给的福利待遇也都是非常好的。

    不仅他们的孩子,在教育和生活上,朱启全包了。

    就连他们自己生病也都有朱启全部买单。

    反正对于这些科研人员来说,朱启那是下了血本的,绝对不会对任何一个人吝啬的。

    正好学校开了,他们的孩子也可以过来学习了。

    可能有人要说了,那些工匠以前很多人都不认识字的,真的能够教的好吗?

    如果让他们去教四书五经的话,那肯定是真的教不好。

    那如果让他们教授那些自然科学的话,那肯定是没问题啊。

    他们现在的水平已经有高中生一样的水平了,经过这几年的培训,可以说,朱启把所有的心血都倾覆在他们的身上。

    让高中生水平的人来教小学的科目,那当然是没有任何问题的。

    只要启蒙做得好,自然科学到后面就能发展的越来越好。

    到时候把这一批人培养的越来越多,自然而然的就能把四书五经的那一批人给替换掉。

    以后国家的科举考试,也不用再考什么四书五经八股文了。

    直接就上自然科学的科目,语文,数学等等这些东西。

    这也是朱启觉得自己能够为大明做的最有利的一件事了。

    毕竟那些诗词歌赋或者是寻找历史名人等等,都不过是自己顺带来做的。

    而自己身为一个现代人,能够留给这个时代最大的财富,那就是现代化的教育了。

    而且这也是能够改变大明命运最直接的方法,什么探索美洲也好,或者打败北元也好,乱七八糟的东西,都不如一个现代化教育来得重要。

    因为这些科学人才,才是改变国家的命运的根本!

    这才是,真正的时代变革!


    第(3/3)页